江北区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用,着眼日常,在深化智慧教育内涵挖掘和延伸课堂教学宽度上,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探索之路,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品牌效应,每年吸引众多全国各地同行前来取经,相关经验也在教育部规划课题《“互联网+”时代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战略研究》研讨会、“2017国际智慧教育高峰论坛”等全国平台交流。
一、让教师动起来,将研修进行到底。坚信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第一生产力,通过多层次的培育和普及,以教师为着力点,挖掘技术的核心价值。以“培训推动江北区智慧教育的专业人才梯队与团队的建置,构建基于智慧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打造智慧教育的优秀教师与智慧课堂案例”为目标,成立“智慧教育高阶研修班”,首轮为期2年,选拔的30位优秀的智慧教育种子教师,在接受专业增能培训的同时,还担负起全区智慧教育专业化、深层次的研究和所在学校、兄弟学校的智慧教育培训、智慧教研工作。这批种子老师已成为区域智慧教育的中坚力量,不但在在第一、二届“两岸智慧好课堂团队邀请赛”中获得冠军、季军,更提炼创新教学模式100余个,近一年开展讲座、教学示范等近30场,向约千人次教师推广教学经验。在他们的带动下,江北区实现了全体教师了解智慧教育、大部分教师会用智慧教育、部分教师精通智慧教育,人才梯队初步成型。目前,第二轮高阶研修班已开班,学员扩充至48人。
二、让互动深起来,增强学生参与度。关注课堂的常态教学,专注于探索新型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学改革。通过市平台共享、网络搜集、校本研修积累优化等渠道,充实云课资源,并将云平台利用于课前导学、课中助学、课后拓学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完整的教学和反馈流程,通过开放优秀辅助资源、推送课堂实录和板书等,实现基于教学目标的课前预诊,提升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的精准性。利用IES平台等技术,精准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并以此为依据,灵活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差异分工、定期轮换等方式组建课堂学习小组,使每位学生在小组不同位置“轮岗”,既培养了团队素养,又能使个人强弱项加速显现,有利于下一步教学设计,TBL(Team-Based Learning)学习效益大幅提升。
三、让讲台宽起来,促进多元化融合。在课程融合上,深度实践STEM理念,尤其是分程序设计、机器人制作、创意智造三步走,将创客教育纳入基础课程,营造浓厚的创客氛围,造就一批创客精品,一年来,创客教育在各级各类创客比赛中获奖35项,其中国家级11项,尤其在第五届全国机器人教学和创客教育展评活动中,江北区8件作品参赛并全部获奖,参赛比例省市居首、特等奖数全国居首。此外,由创意开发引起学生思考,也反哺相关学科教学,信息技术正成为巩固知识的新渠道。在资源融合上,一方面借助智慧教育系统,率先试点在城区中心学校与农村偏远学校间常态化开展远程异地同步互动教学与教研,通过一年实践,农村学校试点班级的相应学科水平明显提升;另一方面,继续擦亮“江北公开课”招牌,继续以区内名优师资为主讲,通过电视、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媒介,累计为全区乃至全市学子提供人人可看、处处可看的优质精品课77节,接下来,将进一步优化“江北公开课”课程体系,由15个学科团队打造基础性课程资源包,并以学校为单位丰富拓展性课程资源包,助力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