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网邮箱  用户名: 密码:
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纯文字 | wap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无障碍浏览 
           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网上办事   |   互动交流   |   教育之窗   |   空中课堂   |   校园安全   |   民办教育 2018年1月23日  星期二  
    局长信箱 | 网上咨询 | 网上投诉 | 我要举报 | 我要建议 | 查询评价 | 行政复议 | 民意征集 | 在线访谈 | 常见问题 | 领导接待 | 教育服务热线 | 微博群 | 微信群
局长信箱
网上咨询
网上投诉
我要举报
我要建议
查询评价
行政复议
民意征集
在线访谈
常见问题解答
领导接待
教育服务热线
教育微博
教育微信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互动交流
 
家庭教育的时代呼唤
 
 
  本期主题:
  家庭教育的时代呼唤
家庭教育的时代呼唤
    在各类教育思想与观念交流、碰撞的新时代下,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开展?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儿童阶段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宁波就得在各个环节、各个指标上达到或超过。尤其是教育、科技和人才。我们希望,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的“宁波好孩子”,更希望他们的身后,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宁波好爸爸”。
嘉宾介绍

刘斯: 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候选导师
李永培:宁波中学校长

向访谈单位提交问题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家庭教育的时代呼唤”。

  说到这个主题的时候,我相信在网络那端很多网友可能会跟我有同样的想法或感触。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孩子应该怎么样教育?面对现在这种时代,孩子的教育可能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

  所以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请到了两位业内的专家,来好好跟我们聊一聊孩子教育方面的话题。

  一位是宁波中学的校长李永培,你好李校长!

  李永培:大家好。

  主持人:还有一位专家是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刘斯,你好!

  刘斯:主持人,李校长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说到教育,前段时间大家也可能都在网上看到了,有关宁波两位父亲的家书,它跟其它事件发生是一样的,当某一个事情发生的时候,总会有正面的、反面的各种说辞,所以讨论也是一直不断的。

  所以大家就在议论着,两封家书因为都是两个父亲写的,所以更直接的就指向了在家庭教育当中,父亲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父亲到底是以什么样的角色出现在家庭教育当中的。

  李校长您本身就是一个父亲,能不能先谈谈您怎么看家庭教育当中父亲的角色?

  李永培:好的,其实这封家书出现了以后,大家都十分关注,而且关注以后又发现都引到了一个问题上面,就是家庭教育当中父亲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但是我觉得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角色的扮演各不相同,是缺一不可的。因为父母由于性别、个性特点、学识素养和个性心理指向不同,他们教育角度会有所不同。

  与母亲相比,看起来父亲不像母亲那么细致,不像母亲那么呵护,不像母亲那么关爱,无微不至的。

  所以,父亲要扮演的角色又被明确地提出来,父亲应该怎么样。特别是现在社会上面从幼儿园、小学,甚至初中,比较多的女老师,所以大家会提到父亲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第一个,不管怎么说,只要是父亲就要扮演父亲的角色。

  主持人:这个父亲的角色到底应该怎么呈现?

  李永培:这样才能给予孩子多种成长过程当中的多种营养,这是非常重要的。

  相比之下,与母亲相比较,父亲更多是在精神上面,他的坚毅性上面,他的坚持性上面,他的视角和发现事物、观察事物的角度上面,给孩子更多的判断、选择、进取,甚至放下这样能力的熏陶,这也是父亲很重要的方面。

  当然家庭教育应当是个整体,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在很多生活过程当中,我们为什么会提出父亲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因为家庭当中,跟孩子在一起更多的是母亲。

  我提议父亲是不是可以更多的和孩子一起吃饭,这本身也是一种沟通。

  主持人:对,这是一种基础性的。

  李永培:基础性的沟通。

  第二个,父亲和孩子愉快的相处,本身也是一种教育。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任何的角色,本色的最好,不要刻意的做某一个方面父亲。

  主持人王尘:所以有些网友在留言中就说,父亲需要扮演吗?有人说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你只要本真的去体现我做父亲的那份责任。

  我不知道刘老师,你也是一个女性,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现在很多一些爸爸,到家之后要么盯着电视,要么盯着手机,在过去是盯着报纸。

  他往往即便在家里了,但是没有陪伴的那种作为父亲一种最基本的责任在里面。所以,刚才李校长说的这些,您说的一个词我非常赞同,就是坚持。

  父亲能不能坚持?当很多教育专家说到这个问题,觉得好像确实做得不够,今天我就能做得很好,是不是能坚持下去?

  李永培:实际上我刚才说了,父亲的坚持,在坚持的过程当中,就是展现了父亲最真的一面。

  所以我刚才说了,要做一个本色的榜样,给孩子树立一个本色性的榜样,或者是榜样性的本色。为什么?本色性的榜样,就是你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就真正反映你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己能够体现自己的、正面的这样一个形象。

  刘斯:我感觉李校长说的,就是父亲非要说他是什么角色,换句话说,刚才李校长说的可能父亲是要扮演一个教练的角色。

  就是在他(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因为教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他要引导孩子去走向赛场,还有第二个,教练是没办法替代孩子去走向赛场的,所以在孩子人生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给(父亲)某一个角色,我希望父亲的角色是教练。

  主持人:没错,我估计李校长也是认同这一点的。

  李永培:是的。

  主持人:我不说别的了,我很想问一下李校长,您在家里作为这个父亲,您是怎么扮演好这个教练角色的?

  李永培:说到这个我是很惭愧的。

  主持人:很多父亲都是这样说。

  李永培: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沟通交流和关爱他们是不够的,所以在家里更多是母亲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完全相信,我的孩子心目当中,还是父亲这个位置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没错。刚才您说到这些的时候,我也特别认可有些东西,但是往往当我们谈论起父亲这个角色的时候,或者跟很多父亲在交流的时候,他们有一句话跟李校长是很相似的,我非常遗憾。我不是批评李校长,很多父亲都是这么讲的,很遗憾因为工作繁忙。

  但是,在现在这个社会当中,可能刘斯你还有李校长都有这种感触,其实现在的女性,她不仅仅在家庭扮演着一个母亲的角色,同时,她在社会当中也有她的一些社会地位,和男性一样也是很繁忙的。

  你怎么看这个父亲在扮演他的角色很遗憾的时候,我们母亲这一块,在这个家庭当中又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刘斯:我今天早上看朋友圈的时候,就看到一条笑话,说日本的女人只管带孩子,德国的女人只管工作,都说女人是水做的,中国的女人是水泥做的。

  主持人:太对了。

  刘斯:我个人看,其实我们也知道,妈妈她的角色,我个人觉得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特别重要的就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既温柔又坚定的对待孩子,首先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尊重自己,其次也一定要尊重到孩子。

  温柔就是为了尊重到我们的孩子,坚定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在这样平等的情况下,你去养育你的孩子,才能养育出自律而又自信的孩子。

  主持人:你刚才说你的朋友圈里,我今天早上在我的朋友圈里发现有一个朋友,她的留言,拍了张照片,可能是昨天晚上她在吃饭,就是一群妈妈带着一群孩子,她一句话就是说“爸爸去哪儿了?”

  可能两位也会发现,在很多的情形之下,我们看到陪着孩子的家人,要么妈妈、要么奶奶或者外婆,这种我们觉得爸爸或者男性去哪儿了。

  大家都说爸爸赚钱很忙,或者是也有些什么事情很忙,妈妈不忙吗?所以这里头,我们今天咱们三个人都没办法说清楚这件事情。

  但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总要,或者总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到一个适合孩子,或者适合教育孩子的一种办法。

  两位都是专家,李校长您觉得从我们宁波中学有那么多才子出来,你接触的才子,或者说你本身也是一个才子,怎么样去看待这个事情?我们有适合孩子的一个相对比较,我们都能够接受的一种教育方法吗?

  李永培:这个问题就是教育追求的问题。

  其实我们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同,从家长来说,总希望我的孩子更好一点更强一点,从家长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又看到了人家的孩子怎么会比我的孩子考得更好,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现象。

  很多次家长会,我都会和家长们说,其实在我们看来我们的孩子都是优秀的,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非常优秀的,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这是最重要的,不然的话,你会很难找到跟他沟通交流的方法,很难让他发现自我的优势。

  如果一个孩子有个人的优势,自己的优势都发现不了,那怎么让他看到希望呢?他的进步可能是很困难的。

  所以在很多场合当中,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一个理念,就是发现,发现孩子的优势。第二个是陪伴,或是帮助,而不是拔苗助长。然后我们要静待花开,使我们看到孩子更好,看到孩子不断地长大。

  在这个时候,我觉得这恰恰不再成为家长,不再成为老师这个角色了,是我们的引领者,是我们一起共同成长的伙伴,我们更好交流,帮助孩子成长的朋友,这样我们会更加能够发现孩子的长处。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那句话,我觉得特别煽情,就是我们对待孩子应该是静待花开这种。曾经我也看过一句话,就是“你在舞台上,你尽情的用你的舞姿来展现你的人生,我远远的关注着”。

  但是,似乎不可以。我不知道刘斯你有什么样一种感觉?

  刘斯:我个人觉得刚刚主持人说的这个问题,如何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其实家庭教育现在被越来越的重视了,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其实都非常关注这个话题。

  我们一走进书店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琳琅满目、形形色色、全都是家庭教育的书,各色各样的专家告诉你你要这样做,然后你不能这样做,然后这个专家说你要这样做,然后你不能那样做,这个时候其实我们的教育理念里面有四条原则,就是可以辨别出这个是不是适合孩子的科学方法。

  首先第一条,就是我是否是尊重孩子的,我是不是温柔而坚定的。

  温柔代表的是我非常尊重我的孩子,不要让孩子感觉到无条件的爱,它有价值感。

  坚定就是我要尊重这个界限的需求,孩子要有规则意识。同时,我也尊重我自己。

  温柔而坚定就是第一条要则。

  第二条,我们认为是这样的,这个方法是不是有助于孩子感觉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归属感是我们在这个群体里面,我们有爱的,价值感我这个人是否是有意义,我是否有自己的价值,你的教育理念可不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第二条,就是是不是有价值感。

  第三条,这个方法是不是长期有效,我们也知道,现在打骂孩子也是一个很普遍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去责骂、打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这个方法有一定的效果。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是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长期有效就是作为这个方法的第三条要则,这个方法是否科学。

  第四条,我们这样的养育方式,我们这样的方法,可不可以让孩子学到宝贵的社会和生活技能,是不是有助于培养他良好的品格,这就是第四条。

  主持人:刚才您在说这四条的时候,其中有一条我觉得是跟李校长一样的,都说到一个词叫“坚持”。

  李校长说的是父亲的坚持,你说的这个坚持是指家庭教育观念的一种坚持。

  比如对某一个孩子,说好了,这个东西不能吃,往往很多家长坚持不下来,不能再吃了,警告你下次不能吃,这个不能吃。

  当他无数次违背自己那种定下来的条约之后,孩子就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了,没关系妈妈只是说说而已,爸爸说完了没关系的,最多打一顿嘛,他没有很好的奖惩措施。

  所以,刚才我们在谈到科学的教育方法的时候,你刚才说怎么样作为判断你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科学。

  但是,两位有没有发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就像你说的我们看到各类的,包括今天可能有些家长,听了咱们三个人在这儿侃侃而谈的时候,也会很迷茫,真的很迷茫。

  一个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可能套用在更多孩子身上。往往有人说,我们家也是这么教的,这个孩子怎么不一样,我们也用这个方法,就是不可以,到底这个问题在哪儿,我有的时候很想找到一个能解决的办法。就是说一百个孩子,一百种性格。但是我们有的时候是不可以套用的。

  李校长您接触的孩子可能都是高中了,他已经可以分辨是非了,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做主了,你看到的那些孩子,你认为这些孩子在他的教育过程中,可能缺失的,或者说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或者因为我们的国情,导致的最难以把他扳过来那种性格,最大问题可能会存在哪里?

  李永培:这个问题也是大家的讨论问题,有很多讲法。

  比如大家都在认为,我们中国很多是把孩子摆在中心,然后又一个孩子、两个父母,然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好像大家都围着孩子转。

  其实很多问题上面,我觉得我们的孩子也蛮累的。很多情况下,我从另外的角度讲,他并不是中心。

  比如说我们孩子放学回家,我们哪一个和父母一起吃顿饭,父母问的问题基本上差不多的。

  比如你今天学了什么?这个还好。

  第二个你今天考了多少分?听到自己孩子考得不好的时候,经常会想人家孩子多乖啊,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这个会很伤的。

  主持人:孩子会很反感。

  李永培:对,很反感。而且是经常吃晚饭,或者回到家里问同样的问题,有的孩子说你烦不烦?

  偶尔考得好了,父母也会说,你这次考得好了,下次还要考得更好,这也是蛮正常的说法。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我们的父母真的是以孩子为中心了吗?他其实没有。

  主持人:到底是什么样一种问候,或者什么样一种交流方式是以孩子为中心的?

  刘斯:它其实需要有沟通技巧的,我个人认为,在跟孩子沟通之前,你首先要确保,我说的孩子是在听的,他真的听到心里去了。

  我们讲沟通之前心连心,这其实我们是有连接的,包括我们经常会问孩子特别不愿意跟你说的话题。

  主持人王尘:就像李校长说的这种话,孩子其实是挺反感的。

  李永培:有的时候我跟家长说,你是不是可以跟孩子有的时候换一个角色?让你的孩子扮演你,你扮演你的孩子。

  如果这样,我觉得孩子对打引号的“你”的教育,可能比你教育得更好。孩子能讲出一大套来,而且你觉得你眼前一亮,这个换位很重要的。

  主持人王尘:但是有没有这样一种情况,这种情况可能会在小学、幼儿园,在小学之前我觉得是可行的,但是一旦到了初中、高中的时候,你再去换位思考,有些东西已经反感到底了,懒得跟你换位思考了。

  刘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他首先有一个心理特征,他是母亲脱离子宫的心理期,在这个过程当中,意味着他真正要完全独立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是青涩的、莽撞的,他是有力量的,同时他又缺乏一些规矩意识的,这个过程当中,我很认同李校长的一句话就是要有同理心,去共情、去理解到你当下的孩子,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愿意怎么跟他沟通?肯定还是要在平等尊重的这个基础上。

  你去写作业,或者你今天学校里怎么样了,就是你想知道的,可能不是我想说的,还是要更多去和孩子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沟通,这样的沟通,首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链接感要非常好。

  主持人王尘:所以这种定式在我们孩子还是小学的时候,还没有主动的把自己的一些思维,能够定义自己的所有行为的时候,可能我们家长就要着手做好这些工作了。

  千万不要让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说只要我的爸爸妈妈一问我,我就知道该怎么回答了,这可能有些东西渗透不了。

  刘斯:这个我有一个亲身的案例,我服务过很多家庭。

  有一个家长是这样的,她自己工作特别忙,然后跟孩子沟通很少,她发现孩子不跟他说话了,她很着急,她找我,跟我说,刘老师我怎么样可以让我的孩子跟我多说两句话,她孩子才小学。

  我的建议是说,你每天都说什么?

  她说我每天这样说,今天你们老师表扬你了吗?

  我说你说了这句话,孩子怎么回答?

  我说你下次送他去上学的时候,你换一句话,说“享受你的这一天吧。”回来的时候问,“今天在学校有什么好玩的要跟妈妈分享吗?”

  这个时候她会发现,她的儿子慢慢越来越多的话跟她说,她儿子甚至会跟她说,操场上有一个洞旁边有一只小蜗牛,被我发现了。

  多好啊!孩子就很享受跟妈妈之间的这种沟通,首先是要和孩子心连心。这样彼此的信任度建立好了以后,他有问题他才会向你来倾诉,特别是到青春期的时候,有那么长的时间跟孩子打好这么一个深层次的连接。

  主持人:李校长应该这里感触很深,你有没有发现?很多的家长发现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已经是到了初中的后半阶段,或者到高中青春期开始的时候,才发现孩子问题怎么这么严重?

  我干脆说什么他听不进去,或者他什么都不跟我说,好像我们这个时候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李永培:刚刚刘老师也说了,其实我们的孩子有个第二次断乳期,大约会发生在初二以后,这个过程当中,是很长时间积累下来的,这个情况也蛮多的,大家实际上不需要心急。

  这个问题也可以回归到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个问题。

  大家都在说,或者整个我们社会报纸媒体,都在说我们中国太以孩子为中心了。

  从刚才的讨论,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其实我们中心不在孩子,是在我们的主观,这就可能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我还是要回到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上面,就是我们有没有以孩子为中心,然后我们应该把孩子当做一个怎样的中心?

  我们经常在说,孩子在一个自立自强,更重要我们的孩子应该有的自主,但是不能自我,不能自大而已。

  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可能有几个方面,有三个层次的主体在。

  第一个是自己,第二个是可能直接对应到父母,第三个可能是他在沟通交往的社会的群体,比如老师、同学或者其他人等等。

  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说这个孩子能够真正以自己为中心,树立一个自主、自强的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培养一种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对自己的发展,在自己认识世界作为一个起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对自己的成功所感动,才能真正发现自己在往前走。

  他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才能被人家所感动,这是一个方面的,我觉得很重要。

  第二个,在他很多人际交往过程当中,要在为别人的付出过程当中收获很多。

  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付出,才是最能够使自己感动的。能够付出的环境,才是我们收获最多的环境。

  在家里边,为什么父母愿意为孩子付出?能够让你付出,其实是你的一个收获。

  在学校里边,老师为学生的付出也是心甘情愿的,这也是他的一种收获。

  他的付出会收获到满满的知足、幸福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别人的付出当中,使自己有一个收获感、成长感,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我觉得要学会与沟通。要能够在跟大家交往的过程中,尊重别人的选择和行为方式。

  现在不是有一个中学生领导力吗?在中国的语言行动当中,经常会把中学生领导力的领导认为是一个观,其实不是,我认为这个中学生领导力的领导两个字,领导力或者三个字,其实是他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他能够听取别人的观点,然后他能够整理别人的观点来充实我的观点,进一步来表达自己更好的观点。

  其实在交往和学习过程当中,练就了自己,更加树立了自己的志向、追求、人生目标,这大约就是真正为我们的孩子有一个自我的中心。

  主持人:刚才我很认真的听完李校长讲的,在听李校长讲的过程中,我脑袋中飞快的在想,我也在想我的孩子是不是以我为中心了。

  刘斯:这个其实是父母从小的时候的育儿方式,能够给到孩子这样自主选择的机会。

  像在很小的时候,如果你经常说,来把这个外套穿上外面冷,别爬那么高,多吃点,牛肉很有营养多吃一点。

  如果孩子从小的时候,他所有的需求都是你帮他完成的,到最后我觉得很让孩子有这样客观思考的能力。

  我觉得到了中学那会儿,孩子很多方面已经有一定的(表现)呈现给你了,这个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你要怎么去引导孩子客观思考的能力和判断能力。

  主持人:我觉得刚才两位说到,就是孩子这种自主意识,往往是在家长过度保护方式下丧失掉的。

  刘斯:对,过度保护会影响孩子很多方面的能力。

  其实他是被束缚住的,昨天我在东浦小学有一个讲座,刚好就是讲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我们当中做了一个活动,叫做“木乃伊”的活动。

  我请四位家长上来,然后有一位家长是扮演孩子,这个活动很有意思,他们说不要跑,不要闹,你该起床了或怎样。

  爸爸妈妈很多的话,然后就把这个孩子身上缠上纸巾。

  最后那个背缠上纸巾的那个家长说,天呐,我从来都没有意识到,我的很多语言给了孩子这么多的束缚和禁锢,我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客观思考的能力,怎么能够自由的去发展,他都被我们紧紧的给卡住了。

  主持人:家长没意识到。

  刘斯:没意识到,主要还是有一个意识问题,当你意识到我要自主去培养孩子,就像主持人您这样。

  那可能在安全范围内,我允许孩子可以去尝试,因为这个尝试是我负担得起的。

  主持人: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意识了孩子这种主观能动性的时候,他还有一种能力被抑制掉了。

  就是人对长辈,或者对其他人的一种感恩的心没了,他不懂得感恩,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你给我的这些或者我获得的这些,就是这个家庭,或者这个社会理应当给我的。他忘却了,我应当感恩于父母对我的付出。

  往往在这种情况之下,当有些家长发现他有问题的时候,我的孩子为什么这样,为什么最基本的感恩他都不懂?这可能都是我们家长最后造成的。

  说到这个问题,我也很想问一下两位,我觉得在现在社会当中,有一个事情其实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很严重的,不会感恩。

  所以我们现在各个城市里面搞的一些活动说感恩,我为父母洗个脚,剪个指甲怎么样的,但是我们怎么样做才能让孩子学会由心而发的,或者我情不自禁的我会对父母有感恩。

  这点怎么做呢?

  李永培:你说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其实这个感恩,我觉得它的起点应该是尊重。

  如果一个孩子你尊重性都没有,你怎么培养感恩?

  第二个感恩应该是一个社会性的,一个自然性的行为。

  因为他对感恩,对他周围的世界有一个尊重,他对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尊重,这可能印发他真正的感恩,这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我们的孩子感恩要从尊重开始,你尊重要从尊重自我开始,如果你自我也不会尊重的孩子,其实他不会懂得感恩。

  他要懂得他的付出,他要尊重自我的付出,他要有自我的独立的选择能力,独立对环境的友好相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说到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其实我们并不是以孩子为中心,其实是以社会为中心,以父母为中心。

  以我们对孩子强加的一个目标为中心在做。

  主持人:我们的期望为中心。

  李永培:所以这点如果不打破,可能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我们的孩子如果一出生,陪伴他最多的父母,其实同时具有两种角色,一种角色是一个社会人的角色,他在他的工作环境里,生活环境里边的角色,他是社会的一员。

  第二种角色,其实他是和孩子一起长大,这样一个角色。

  刘斯:去成长。

  李永培:从小和孩子一起成长。这两个角色能够融合在一起那会非常好。

  所以你要让孩子感恩社会,那么我们要做一个本真的自己,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我们的孩子。

  因为家庭教育是一个精致的编码,上次我在一个采访当中也讲过了。你不可能在孩子当中出现你假的一面,不可能。

  我们经常说是我最了解我的孩子,其实…

  刘斯:往往不了解。

  李永培:应该反过来说,孩子最了解你。

  刘斯: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李永培: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你的所有行为文明习惯,会对孩子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这个影响就在日积月累当中慢慢积淀下来了,成为我们孩子的一个独特的个性。

  所以很多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能很多问题是在原来积淀下来的,本来孩子就是一张白纸。

  所以在长大过程当中,我也非常认同两位刚才的观点。

  就是你有了孩子学会感恩,然后你又要他经历,又让他体验,又让他判断,然后又让他选择。

  主持人:你说到这个,我就想到我亲身经历和我了解的有两个例子。

  同样都是跟着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长大的两个孩子,同龄,其中一个孩子他上了初中之后,经常会想这个我给外婆买一个,这是外公爱吃的,这是外婆喜欢的,这个要不要给奶奶拿去,这个要不要给爷爷拿去,吃饭的时候经常会先想到爸爸妈妈。

  另外一个孩子就完全不一样,就是说所有的这个是我们家宝贝的,就是他家所有东西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就像刚才我们说的,孩子为中心。但是在这个家庭当中这个中心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吃的,有的一切,我们家的爱好,我们家所有的东西都是以孩子为中心。

  今天吃什么,宝贝爱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今天我们家要请什么客人,孩子要怎么样,以孩子为中心。

  所以,两个孩子是同龄,巨大的反差,那个孩子是跟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刚才我们李校长说到,我们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导师。

  这里我想通过这两个例子,我想两位肯定跟我有一样的认识,可能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了两个同样的孩子,不同的这种是否叫感恩,是否是对人生的这种认识,我觉得家长这个角色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斯:我刚刚听您那样说,我突然脑子里面有那样一个画面。

  就是您说,同样都是隔代带大的。一个孩子很懂得感恩,一个孩子不懂。那其实可以看一下,我们不要追究这个孩子,我们去看一看观察一下隔代之间,父母之间是怎么养育这个孩子的,就是他家庭的育儿方式。

  您刚刚说完全不同的,感觉这些就应该是给我的,好的东西都是我的。

  我突然想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讲有一个小男孩,他在森林里面很开心,突然他发现有一只蝶蛹,他听到“扑扑扑”的声音,就是有一只蝴蝶在里面往外窜,一直在窜,这个小男孩觉得我应该帮一下这只蝴蝶,结果他就把这个蝶蛹撕开了一点点的小口子,这个蝴蝶冲出来了。

  这个小男孩很开心,他觉得,哇!我好有价值,我做了一件好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在这个小男孩转身的时候,这只蝴蝶…

  主持人:还没长成。

  刘斯:因为它的翅膀还承担不起它生命的重量,在它飞到天空不到3米的地方掉下来摔死了。

  我们的父母如果你有你的方式,你觉得你是对孩子好,你有价值,你要给他更好的东西,但是你不知道过度保护,你的孩子内在也没有那双隐形的翅膀,去承载他生命的重量的时候,这个时候后果是你负不起的。

  也就是说,你的孩子为什么会不懂得感恩?其实是你用你的方式在告诉你的孩子,你不需要感恩,你就应该得到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我们都是你的仆人,我们都应该为你服务。

  这个时候,你再回过头来说,孩子你要来感恩我啊,你为什么不感恩我呢?笑话。

  主持人:是,没错,说到这里的时候,其实我倒是觉得,我们今天这个话题说得是有点大,有点宽泛了。

  刚才咱们谈这么多的时候,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很多家长,就好像是我们平常的时候,就是往往觉得老师做的没有从家长角度出发,往往做得不管你出于一种什么心理,总是没有从孩子角度去考虑。

  所以我觉得,这里面当一件事情发生,或者没有发生,它正在进行得时候,家长还有学校,还有老师,我们怎么样去沟通,怎么样去协调,能够把这个做得更好,尤其是当我们的孩子开始上小学以后,尤其上小学以后,可能留作业,或者一些校外辅导员分的一些其他工作等等。

  这个时候很多家长都很纠结,不知道该怎么办。老师有的时候因为家长太多了,每个孩子都不同,所以有些老师也胆战心惊,往往起不到老师应有的一种威慑力。

  当然了,我们希望老师有亲和力,但是老师还应该有一定的威慑力,对孩子有一定震慑力,这样两者兼并,才能把孩子教育好,我不知道李校长您是不是也有这样一种感触,或者感触更深?

  李永培:是的,你刚才说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其实在我们孩子长大过程当中,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家庭、学校、社会。

  就是你刚才说的大约就是这个问题。

  家长现在很多误导性理念也蛮多。比如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然后我们的小孩子不能掉队,不让我们一个孩子掉队。其实家长没有想到,不让孩子掉队,这是我们学校经常在说的问题,家长在考虑的事情是我的孩子有没有掉队?

  这一系列问题都会引起很多误导和困惑。其实一个起跑线的确很重要,如果没有好的起跑线,你起跑以后,会产生斑马线效应,斑马线过了,那就是你看着人家在过斑马线,如果还没过,那么是人家看着你在过斑马线。

  但是反过来说,你如果起跑线选择好了,你能不能欣赏沿途的风景?因为人生是个马拉松能不能欣赏享受过程,欣赏风景?在向目标的逼近过程中,享受这样一个收获和体验,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这个孩子有很多选择,你不能框住让孩子找这个选择。

  很多情况下面,任何选择都是一种权衡,有的时候是一个抉择。很多地方都没有最好的,我说只有更好的,或者比较好的。

  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挥我们孩子的打实基础,培养我们竞争和学的能力,发挥我们孩子的比较优势,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为任何选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上次我听到一个讲座,是北京11学校的校长在宁波讲课,他说他最优秀的孩子,考得最好的孩子,不是A层次的学生获得的,大约出在B层次当中的孩子比较多。

  这是为什么?后来我理解了。他在追求A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失去其他的选择。我们很多情况下是一个组合型的选择。

  在就业上面也看到一个前10名现象。往往大家都会讨论高考状元以后会怎么样,当他始终要追求第一名,或者最靠前的时候,他会失去很多该享受的东西,该选择的东西,这也是我们要注意的,所以在我们孩子成长过程中,打实基础、选择起跑线很重要,但是我们希望孩子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快更高更强,这可能比其他追求最好更重要。

  主持人:刘斯你觉得怎样?

  刘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结合起来,社会是一个大的体系,这可能不是个人能够左右得了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当中,有的时候我在我们家小区楼下就听到有的妈妈指责你怎么能这样呢?你们老师就这样教你的?我非常不认同这句话,我觉得一个孩子的基石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没有做好你放到老师那里再怎么努力真的很难。

  因为一个家庭能够影响一个孩子70%。

  主持人:我曾经听有人说,他养一个孩子是这样的,就是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就像盖一幢楼,孩子的成长这个基石,就像你说的家庭,社会就是一个装修工一样,我整个的构架,你家庭要把它给完善,你内在的东西是非常要有稳固性的,然后我才能装得更漂亮,让整个的装潢,才能够更加永久。

  这个比喻我挺认可的。

  刘斯:我非常认同这样的理念,家庭教育就是要培养你孩子的内在品质。你要让你孩子比如学会了尊重、包容、责任感、客观思考,这些其实都是家庭教育当中培养出来的好的品质。

  主持人:说到这里,我们说到孩子教育问题,我看到很多网上一些家长也说到,现在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刚才李校长也说到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既然不能输,怎么办呢?

  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各类的培训班,我不知道这样对不对,我看到有些家长非常严密的培训之下,有些孩子做得真不错,比其他孩子表现确实挺好的,但是从我内心一直是抵抗这种给孩子过多灌输这种技能培养。

  所以,我很想知道两位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的?往往有人说这个事情要两面看,任何事情都要两面看,但是这种东西你说真的要两面看的吗?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两面看,但是这种事情我觉得不应该两面看的,两位怎么看?

  李永培:我觉得还得两面看。

  主持人王尘:必须两面看是吗?

  李永培:就是你怎么理解很多的学习方面。

  经常很多家长在说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经常会问他,你这个东西做了以后孩子怎么样,是不是还是选择以后这个方向?

  问了以后,家长…

  主持人王尘:也很迷茫吧?

  李永培:很迷茫,但是会发生认知的自我冲突,他真的会想,这个东西学了以后,到底孩子怎么样?

  有的时候是培养这个方向以后人生的一种需求,以后是丰富我们人生一种外围的东西,提升自己的素养,这都是很重要的,都很对,但是很多家长说不出。

  所以我觉得,很多的才艺、奥数,有的时候也是重要的,也需要的了,不是不需要,但是要因人而异,如果这个孩子适合这个方面的,你给他多一点东西好的。

  如果这个孩子真的不适合奥数,你给他奥数了,那么就是把路走岔了。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应该有个取舍,有一个选择。

  如果你真的没有取舍、没有选择,让孩子经历一下那也不是一个坏事情,孩子经历了很多,孩子开拓了视野,培养了一种能力。

  有的老师和家长说,奥数我的孩子不一定有得奖的可能,但是是一种思维的体操,也让他去经历一下活跃思维,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一个阶段的孩子,应该有每一个阶段的营养。

  其中一种营养就是适当的给他留白,给他一个选择的空间。如果你都给他安排好了,什么东西就是学会了,最多是一个技能,还没有形成一种能力,至少他以后面对社会选择人生的能力。

  主持人:很多家长有一个认可,就是老祖宗传下来一句话,就是技多不压人。

  刘斯:老祖宗还说过一句话,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我非常认同刚才李校长说的,它其实还是要两面来看,首先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当中有一个敏感期,这个很重要。

  比如孩子在3周岁左右,他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敏感期,4岁有不同的敏感期,5岁有不同的敏感期,这个时候你需要引导。

  像刚刚您说的绘画的培训班,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其实绘画,日本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教育专家,绘画这方面的专家,他说绘画建议在孩子在9周岁以后才开始好好学习绘画。

  主持人:我们有的4、5岁就开始了。

  刘斯:你如果过早去学习这个东西,你反而禁锢了孩子的思想。

  现在很多的儿童画,并不是儿童画,它是成人以为的儿童画。

  孩子的儿童画其实是非常有张力和生命力、创造力的,这个时候你做的就是一个拔苗助长的工作。

  所以,对于他技能这块的学习,如果家庭教育做得好,他余力学文,你把内在建构打好以后,你再去学习技能上面的知识的时候,这才是更好的。

  还有一个,要看这个孩子是否有兴趣做这个事情,如果他真的不是特别喜欢这个事情,我身边就有一个案例。

  我有一个家长朋友,就一定逼着他女儿,他女儿现在5年级,他一定逼着他女儿去学奥数,每次去上课女儿都哭,这么大孩子每天在门口哭,他就把她推进去,甚至动手。

  我说你这样做,其实真是弊大于利了,你要慎重去思考一下。

  但是他觉得,我想让我的孩子考好的中学,必须奥数好啊。

  主持人:有没有什么办法,或者有没有一种好的方式,能够针对这样一些家长,能够让他们转变自己的思想?

  刘斯:这个心态很重要,很多父母其实又回归到家庭教育来说,他其实是把自己的期待放在了自己的孩子那里。期待是一个很可怕的词,它有一种预设,我希望你数学好、奥数好,我希望你奥数怎样怎样,一旦你有这个期待,如果孩子没有做到,你就很容易发火,很容易被孩子大呼小叫。

  这个时候孩子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孩子那个负面感受,总是和这件事情挂钩。

  主持人:我的期待没有达到。

  刘斯:对,就是我不喜欢,本身我可能不是很讨厌奥数,但是每一次做奥数的时候,我做不出来,我爸爸要骂我,我妈妈要打我,痛苦的经验和奥数挂上钩以后,她没有办法学好。

  从人脑的构造来说,她其实现在属于在动脑的状态,她没有办法用理智去思考,孩子碰到那个题的时候,就觉得不行我做不出来,她已经给自己一个预设了。

  我们经常给孩子很多框架和结构,把孩子套在里面他出不来。你给孩子挖了一个陷阱,让他掉进去。

  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一定是建立在一种比如说特别快乐的,有兴趣的,这个上面其实我觉得可以让孩子选。

  这样我有一些朋友,他们自己的孩子就很喜欢奥数,他觉得这个很有意思,他觉得很益智,他觉得他做出来了,他很有成就感,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王尘:刚才我看到李校长在您讲的时候一直在拿笔记,我想可能李校长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主持人王尘:对,很多情况,如果发现孩子最合适的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但是刚才您提到一个问题,影响我的想法。

  就是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发现孩子到底喜欢什么?这是很难的。

  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就是从孩子各种各样的事物都经历一下,在经历过程当中发现,然后去选择。

  这个东西的理由是什么?就是你没有让他经历过,你怎么知道他喜欢?怎么知道他这方面有没有潜力可挖,这个东西是一个方面的。

  第二个观点,就是在自然的玩耍中萌发,自然的产生,这样的东西才符合孩子的天性,玩才是孩子的天性嘛,他在玩的过程当中。

  这两种我觉得都是两个极端,都有道理。

  什么东西都要经历以后,才能够发现,这是永远经历不完的,人长大过程当中你怎么经历得完呢。

  第二个你如果说从自然中产生,这样的产生有时候不一定会被你刚好产生的,你在玩刚好碰到了。

  这两个过程当中,我们可能要借助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外力的强化。

  我们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外力在孩子本身自身萌发的条件、背景下一个外力的强化。

  我们有意识的去引导,去陪伴,去发现、去强化,这大约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一个孩子的行为规范和文明习惯,本身也不是他天生的,他本身没有这个意识和能力。

  其实这个东西放到一个社会环境当中,要求我们做了以后慢慢养成的,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其实是养成的过程。

  第二个就是自我的发现、自我的勉励。

  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他做了这件事,他发现他自己成功了,他对自己要奖励的,这个奖励好像是老师给他一个小红花,老师给他小红花其实是外在的,这个小红花必须要通过他内化以后,变成他自我内在的激励以后,他才会真正的再往下走一圈。

  所以我觉得很多情况,经历是需要的,引导是需要的,等待是需要的,发现也是需要的。

  但是不同的阶段,好像我们刘斯老师在说的那样,不同的阶段应该给他不同的营养。

  比如我们经常在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可能有的时候需要兴趣,小学生的时候兴趣很重要,会激发他学习的倾向。

  但是到一定的时候,他又慢慢形成一个秩序。因为很多的研究,很多的工作,不一定是有兴趣的。

  很多情况下,也不一定能够凭兴趣而去工作,而去发现的,他在工作当中也会碰到很多的问题。

  比如我们现在高中的课程改革,高考改革,高考改革大家都说7选3。

  我们有很多问题可以问,7选3是为了选择,还是为了实现选择?是不是。

  第二个问题,你选择了这个东西,你了解它吗?你能坚持下去吗?

  所以有的时候开玩笑,你的选择确定以后,无论以后碰到艰难困苦、生老病死你还愿意坚持这个选择吗?你是否愿意?

  刘斯:这个其实又回到了家庭教育里面去。

  李永培:这个很重要。

  刘斯:其实在家庭教育当中,如果有培养孩子这种坚持,有毅力的品质,孩子有兴趣以后他能够坚持,这个时候父母的功效又摆在那儿了。

  主持人:怎么样去营造这个氛围,这个东西可能又是两面性。

  刘斯:爸爸和妈妈这种教育理念一定要保持一致性。

  其实我们的孩子,他爱爸爸,也爱妈妈,其实讲得深一点,每一个人他都有一个内在,有内在男人和内在女人。

  其实就是爸爸妈妈的一个结合体,他认为爸爸也是对的,妈妈也是对的,爸爸妈妈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很纠结,他不知道该听谁的,他其实有一个很痛苦的内耗。

  我认为爸爸和妈妈的教育理念,一定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像我们中国传统的,好像要严父慈母。其实可能就是讲爸爸要很坚定,妈妈要很温柔。

  其实我的建议是,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应该是和善而坚定的,我们观点都是一致的。

  主持人: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第一个问题谈到的。

  刘斯:对。这个时候孩子才知道,他的界限和边界都很清晰。如果比如爸爸和妈妈特别严厉,孩子其实在这个状态当中他是很弱小的,他不自信的。如果爸爸妈妈非常温柔,有一方非常温柔,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他界限是很模糊的,他是不清晰的。

  他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很多孩子会表现出来,在爸爸那里一套,在妈妈那里又是一套,这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得到的。

  李永培:其实还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孩子也真的很为难。经常会遇到爸爸好妈妈好?他最难回答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经常会这么问。

  李永培:可以看出他的纠结。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比如教育方向或者教育的要求内容发生矛盾的时候,我觉得不妨,有一句话就是蹲下来听孩子说话,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听听孩子的心声。

  留一点让孩子自己表达和选择的空间,这样他会更好,这样更能体现孩子自主意识的培养,更能慢慢形成自己选择的意识和能力。

  因为很多现在这样的问题,经常是两面的,我又说两面了,一个是管得很牢,要么又管得很宽。

  管得很牢的时候,觉得我们放得不够宽,一放就怕收不起来,又管不过来。

  刘斯:经常跳来跳去。

  李永培:所以我刚才说了,第一个,要让孩子选择,要相信孩子能够选择。

  因为在这个选择过程当中,他才有一种体验,有个经历,有一种学习,有种获得。

  我们不说时候说没有伞的孩子跑得更快,可能大约就是这个道理。

  主持人:所以咱们说这么多,也可以听听看看我们之前记者采访的一些家长朋友,他们是怎么看待教育问题的。

  您父母对您影响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

  家长1:少买点衣服,有礼貌一点吧。

  家长2:就是说不要出去害人。

  家长3:忘记了该记的东西。

  家长4:不管你做什么你要换位思考。

  家长5:碰到有困难的人,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您家的家风、家教、家训、家规是什么?

  家长3:规矩你说怎么说呢,也没什么规矩。

  家长1:以前会有晚上几点钟回家的规定,现在基本没了。

  您最想对孩子传递的家风是什么?

  家长1:门禁。

  家长6:他喜欢就好。

  家长2:像《弟子规》,那些传统的多。

  家长3:教育孩子也不能太宠他。

  家长4:做什么事让他先考虑他能够承担后果,就放手去做。

  家长5:为人一定要诚实,做事情一定要负责。

  家长7:基本他的三观要有,然后其他的我会让他自由发展。

  您家的家风家规对您的为人处事有什么影响?

  家长6:从小应该做严格一点感觉,长大才会懂事一点吧。

  家长2:比较朴实的那种(性格)一直保持到现在。

  家长3:工作上应该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应该诚信、稳重。

  刚才我们也听到很多家长谈到自己的一些看法。

  其实还有很多问题,我很想跟两位专家讨论讨论,但时间不允许。

  我还有一个问题跟我们两位再探讨一下,我看到很多网友都是很纠结的,尤其是一些爸爸妈妈,他们纠结什么呢?

  就是现在一些家长,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对问题看得比较开明了,我很多东西可以尊重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一些想法,但是往往就觉得孩子的教养问题,现在似乎很迷茫。

  比方说我带着自己孩子出去之后,最起码叫一声阿姨、叔叔、伯伯,他不肯叫,或者当我跟很多人在交流的时候,孩子就一个人坐在那儿,要么看手机,要么默默无声的,似乎他觉得孩子不太有教养。

  怎么看待这个教育的问题?或者说怎么样的孩子才算有教养呢?

  我看这个问题是不是能够让两位今天也能给我们解答一下,算给咱们的家长做一个引领吧。

  李永培:我刚才听您讲的,你说了一个词叫“教养”。如果我把它稍微拆开一下。

  主持人:教和养。

  李永培:是不是一个教一个养?一个是教,一个是养。

  教育和养成的过程,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养成、引领、规范、发现的过程。

  基础实际上是养成。因为他以后生活在一个整体的社会环境里面,他要有一个规范的,所以教育本身是一个养成的过程。但是在这个养成过程当中,刚才我说了,你要给他适当的留白,有他自己的选择空间,要给他一个引导。

  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大约就是一个伙伴,一个引领者和合作伙伴。

  第三个就是规范。规范过程当中,就是为了给他搭建一个好的平台,我非常赞成老师和家长是一个园丁的说法,其实就是一种园丁,我们的教育就是一个农业的过程。

  很多情况下说到塑造,我想到很工业化的过程。

  所以说怎样使我们的孩子更有教养,就是放在我们整个社会环境里面,营造他能够成长的一个小环境,给他各个阶段所需要的营养,才能够促使我们的孩子,更好的健康成长。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

  所以要跟社会大环境、大背景紧紧加起来。

  比如现在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我们不能把它当成一个口号,要变成能够内化成,孩子实际行动的这个阶段实际行动的一个要求和他的体验的东西,这样会更好一点。

  刘斯:我认为就一句话,就是你看看这个人有没有教养,你看看他的行为,他是否既尊重自己又尊重大家,在这个社会当中。如果他的行为符合这个规范,我觉得他是有教养的。

  主持人:刚才两位说在谈论教养也好,还是我们前面说的这些,其实问题确确实实有两面性,很多问题都有两面性的,包括咱们最后说到教养的问题,刚才李校长说到这个,我很认可这个是一个农业的过程。

  我不是排斥工艺的过程,它是细心呵护,从种子开始撒下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要用农业的过程把他培养成才,但是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是不是能够让他成才?绝对离不开你的养护,这是很关键的。

  我们这个教和养,如果说当有一天,像刘斯看到是不是有教养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已经被我们或好或坏的培养成人了。

  但是我们也想通过我们这个节目,能够做一个引子。当然了,以前有各种各样的引子我们抛出来来讨论。

  我们今天这个引子,我只想小范围的,刚才李校长说的这样一个话题,就是说在当代的社会背景之下,或者短期的这种背景之下,我们是不是家长们能够真正的认识到什么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从这点去出发去教养孩子,去教或者养孩子,我说这一点,你觉得说起来很大一个口号,其实它真的很小,社会主义价值观,我们往往都找不到自己的价值观在哪儿,怎么样去引导孩子。

  所以在节目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也想请两位,因为事先没跟两位沟通过。

  是不是刘斯、李校长,能够给咱们网络前的一些网友,爸爸妈妈们,算是真诚留言也好,或者是一些提示也好等等吧,跟我们家长说上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刘斯:我先来是吗?对于世界而言,你是某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一个人而言你是全世界。

  主持人:很好。

  李永培: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最优秀的个体,我们一起帮助他、引导他、欣赏他,静待花开。

  主持人:静待花开,既然两位都有一句话,我也说一句话,就是孩子们我们一起成长吧!

  好了,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节目到这儿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关于教科网 | 联系我们 | 网管信箱 | 帮助指南 | 版权声明 | 隐私声明 | RSS | 网站地图 | 网站管理
您是第 位访客     英国bet365娱乐城主办 宁波市学校装备管理与电化教育中心承办 Copyright 2012-2020 nbedu.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浙ICP备05008988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7.0及以上